教會對「八十後」的思考(完結篇)
胡志偉牧師
香港社會「八十後」現象的出現,表達新生世代的「另類文化」或「後現代價值」對主流論述的挑戰。「五十後」普遍認同的「發展論」,「八十後」則會反問:「為何發展要壓倒一切?」
本港教會確實處於「現代」運作的形態中,不少教會領袖仍以為「巨大才是偉大」,以為由某個組織包攬所有一切,才是成功;誰知在扁平的世界,「外包」(outsourcing)才能有專門人才來延續企業的卓越。特區政府的運作,同樣處於「現代」思維運作,如運房局簡單以為用Facebook論壇就等同與「八十後」溝通了。「五十後」主導的教會,也用互聯網,也用Facebook,但「器」的善用,不表示腦袋的轉換。堂會講台上,多放了一套鼓,不等同堂會重視青成年的培育。
筆者於99年「教會普查」後提出「信徒出走」現象,並倡導「堂會為本的青少年事工」,10年過後,多了堂會設有青少年崇拜,而堂會青少年人數也有明確的增長。當堂會開始青少年崇拜,有些教會領袖認為崇拜聚會是過渡性質,至終這些長大了的新生代會返回大堂崇拜。筆者參考歐美教會經驗,指出這是文化的課題,不是關乎年齡。有論者認為北美教會走過的路,不能照搬;不同文化與地理有其差異,但隨著世界是平的,電影「阿凡達」成為「八十後」認同的保育價值,世界各地年輕一代對平等、自由、民主與多元等價值的肯定。
北美教會由青少年崇拜發展成為「新銳教會」(Emerging與EmergentChurch,參韋柏著《新銳福音派》),正好作為教會的借鏡。倘若我們繼續要「八十後」乖乖地留在教會,卻不讓他/她們有機會進入決策層,這些「馴化」的信徒不能產生適度的刺激作用,於是有些堂會仍是由「八十後長者」幕後操控,更多堂會由「五十後」教會領袖指指點點。健康的堂會應有跨世代的教會領袖,一起共事。當然,這是理想的;現實是能「讓位」的領袖不多,自然地「八十後」能「上位」的甚少(因為「五十後」經過不斷奮鬥才有現今的成就,要放得下確實不易。)也許,較為可行的,也不是唯一的做法,就是分植「八十後」文化主導的堂會,有青年工作者重新塑造與建立「新銳教會」,從而由邊緣影響中心。筆者不認為每間堂會均要朝此方向發展,不是每間堂一定要中產或中年化。既然教會的面貌是多元的,我們需要有更多不同的新穎表達(當然,新不一定是好),讓神國的呈現更為豐富。
當本港教會能正面地思考本身奉行的「工具價值」(如效能、增長、回報等),知道這些不一定適切新世代,遊戲規則改變了,我們要重新思考:「八十後」堅持的人文價值,教會可否從中作反省?為何我們的信仰只有「務實」向度,卻失掉了「美」與「善」?倘若教會領袖仍以舊有思維套在另一世代,可能至終帶來「反高鐵事件」一樣的反彈!
筆者撰寫這數篇文章,不是因為已有答案或出路,只想指出現今華人教會文化甚難兼容「八十後」一代;倘若我們不及早正視,或否認問題所在(正如有教牧天真認為堂會青成年不會濫藥或其它偏差行為,社會內見得到的罪在教會內也有,只是不見光而已。)唯有我們真實承認世代之間的價值差異,並樂意聆聽對方,我們的信仰才能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!
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